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火上添油的是,国足教练、世界杯冠军教头里皮赛后当场宣布辞职,他还撂下了一句话:“我在中国挣非常非常多钱,但我不想抢钱。 ”言下之意,这位每年拿着全球最高2000万欧元年薪的教练,自觉自己的成绩是对不住这份薪水的。 为什么中国的篮球运动比足球运动的群众多呢? 根本问题我认为是场地的数量,足球场的数量远比篮球场少很多,一个学校顶多有一个足球场地,而篮球场地不止学校,小区、单位、公园周边都是有篮球场地的,所以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远大于足球。 既然玩的人少,那么技术肯定比不上足球发达的地方。
“其实人家不在乎个人能力的好坏,天赋的高低,就是多打比赛,多涨经验。 我们十四五岁的时候才有正规的比赛,之前训练的水平也不行,差距就慢慢拉开了。 “据朱炯所知,武磊刚去西甲的时候,训练节奏跟不上。 如果训练拼命练了,比赛状态就没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因此每个俱乐部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次大规模的人事变迁,根本没有稳定、健康的足球环境,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职业联赛的发展。 职业联赛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市场化不够而导致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1992年到1993年,上海申花、大连万达等十几家职业或半职业的足球俱乐部先后建立。 中国足协也组织了两次“中国足球俱乐部锦标赛”, 开始对各俱乐部和职业、半职业球员及教练员实行注册登记,参赛各队首次参加门票分成。 1994年启动的职业联赛,不但激起了球迷的热情,也让中国足球一步步前行。 假球黑哨当然是暗面,但球迷的快乐也是真实的。
中国要挑选足球人才,不能从14亿人里挑,中国真正能作为足球人口基数的,可能只有几万人。 “在少儿阶段,保持孩子踢球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但我看过中国的一些足球教练怎样教孩子,那种严厉管教的方式很不可取。 我也认识一些英超足球俱乐部的球探,他们常这样说,中国很多8岁左右的孩子看起来都是未来的梅西,他们身体很好,也非常聪明,但到了12岁以后,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少再有梅西的影子。 ”这些孩子的足球天赋是被他们的启蒙教练扼杀了。 那么当这些国家在公立学校里开展体育运动时,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足球,因为足球的投入成本低廉又深得平民阶层喜爱,何乐而不为? 而平民阶层如果想参与其他运动,则需要额外付费,这就是很多家庭选择足球运动的原因。
世界杯铩羽而归的国足,引燃了国内民众巨大的愤怒,他们恨铁不成钢,他们感到耻辱,他们认为这些球员不争气,肇俊哲扣过卡夫中了门框那次射门,“要换做我早就进了”。 我当时的语文老师,给肇俊哲所在的俱乐部寄去了一封信,质疑他的左腿是不是因为踢假球被打断过,声称代表全班的学生希望他退役。 街边一个摩修店球迷,直接拿起了一箱子的工具砸向了电视机。 其实,不难看出,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内心深处,还是更想让孩子走常规的义务教育路线。 因为这样孩子未来的发展可能相比职业足球道路更稳定一点,所涉及的面也可能更广一点。
- 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其优势在于可以在该竞技项目的群众基础不强的情况下,有效选拔出水平合格乃至优秀的竞技运动员。
- 近年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无论是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还是在国内联赛中,都显得十分平庸。
- 2017年度,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亏损12.3亿,2018年,亏损18亿。
- 中超各队引进了不少大牌外援,天价薪资、人傻钱多则成了中超的代名词。
- 比如一开始的几年,比赛没什么人来看,通过一定时间积累,这种情况就会好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应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公众的民主参与。 法治建设的目的是要将政府的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以抑制权贵资本对市场的危害和公共利益的侵犯。 权力不受到法的监督和约束,必然会产生变异和膨胀,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就迟迟不能进行,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力腐败,权钱勾结。 足球市场的这些缺陷与中国多数领域的改革何其相似,就此而言,可以把中国足球这些年推行的伪市场化改革看作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个标本。
他当时跟我的教练谈话被我听见了,意思大概是送北方来学球,因为北方足球环境好;其次怕孩子在南方被绑架。 孩子将来踢出来高兴,踢不出来就当练好身体,回去接班做买卖(这可能是我认识的一个个土豪)。 第二种,家里条件不错,不爱念书,因为踢球可以不用读书。
可以说这些人走出去就是中国足球未来腾飞的开始。 比如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就遭到淘汰,后来经历了克林斯曼、勒夫两任主教练大刀阔斧的改革,德国足协也大大加强了对青训的重视。 德国在这段时期的经验及教训,值得中国吸取。 德国足球的这段改革历程,真的花费了十余年时间,直到2014年才赢得了世界杯。 而中国足球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完全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 德国足球的经验不可能照搬到中国,但多少也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