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比起输赢,体育运动首先应该是一个健康的运动,凡是不健康的运动一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健康的结果。 今天的中国足球应该说处在非常不健康的状态,这里面的不健康因素和有关的政府部门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足球成为官员升官的梯子,如果足球成为有关人员的摇钱树,那中国足球永远冲不出国门。 体育就是一种活动,如果政府非要把它当作展现国力国威的手段,那性质就变了。 有人说,踢足球要讲政治,意思是赢球是政治任务。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读研期间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后来又入职了一个大专也一直坚持下午4点左右操场跑步,说实话8、9年了就见过两,三次正经足球比赛,有时间有精力的学生都如此更别说其他人了。。。。 说个灌篮高手动漫的例子,人家一个高中的篮球部,不是体育生,可每天训练的强度,我真的在国内从来没见过,有见过的可以讲一讲。 国内呢,看球的氛围淡薄,年轻人更是不流行踢球,青训体系整个崩溃,足球整个联赛级别也接近崩溃,整个中超7,8支队伍因为欠薪罚分。 以往和青训从业者聊天时,总会听到一种声音,在小学之后,踢球孩子的数量会产生断崖式下滑,甚至有些天赋不错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制要求下,最终放弃足球。 我国不是个尚武的国家,宋朝以后一直重文轻武。 文包括文化知识和文艺,武则包括体育。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对于中国来说,并没有太多人会主动选择踢足球。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来看,小孩子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找到一个轻松稳定的工作,远远比去搞足球运动要好太多。 你想10岁的打九岁的,连爆冷都没门一打一个准。 靠年龄出成绩,那些真有天赋的小孩何时能出头?

其实,大多数的中国家长让孩子去踢球,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去走职业足球这条道路,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当做一种运动爱好。 笔者在和送孩子去踢球的老师交流时,她的一席话也让我感受颇深。 显然,中国足球所欠缺的就是冰岛足球这种“经营”的理念,急功近利的足球人们经常过早的将小球员们进行定性。 “小梅西”在我们这里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很多教练和家长眼里,他太矮了、似乎没有更高的上限。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缺乏竞争力,表面上是场上十一个球员的水平不高,实际上是则是足球人口的匮乏。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一脚最臭以及足球队,脚太臭,不如回家卖土豆”的金句。 再比如他与牛群的97年春晚上另一段经典相声《两个人的世界》,他在里面的那句“为什么中国男足亚洲都出不去,就因为足球场上少11个女的”更是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有的人智力很高,适合学习,还有的人抽象思维能力不算太高,但是有些工作他做得特别好,比如汽车修理,比如厨师,比如唱歌,比如足球。 人除了智力高下的差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流,喜欢念书和不喜欢念书,后者的比重非常之大。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正巧在习近平前来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德甲云达不来梅队引入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新球员张玉宁。 深受欢迎的足坛老将皮萨罗(Claudio Pizarro)为其“让位”。 人们对他的首场比赛的兴趣之大,以致互联网的直播一度中断。

  • 这样的现实,又让中国足球的公众形象被进一步矮化。
  • 这对他们是很大的激励,同时有钱意味着可以接触更加高水平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
  • 香港由于去年年末被大陆镇压民主化运动而弥漫着较强的反中情绪,不过在小组赛打败中国国足守住小组第二(14分)后充满欢庆氛围。
  • 我们的球员停球能停三米远,基本功都没练好,就跟他们大谈文化玄学,这不是坑人家嘛。

中国足球表面上看很热闹,但骨子里是行政权力在支配市场和市场的资源配置。 例如,从中国足协的管理和运行到国家队的管理,从足协主席的配备到领队的确定,从俱乐部的管理到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几乎都是按照行政的一套在进行。 在中国各种体育项目和赛事中,足球是最早尝试引进国外俱乐部体制和职业联赛的项目,开中国体育市场化之先河。 但十几年下来,球员钱没少拿,足球却丝毫没有长进;更糟糕的是,黑哨、假球、暴力、赌博充斥整个市场。 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并没有实行真正的市场化,而是披着市场外衣的伪市场化。

这样的事不仅仅在足球有,举国体制下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是这样畸形发展的。 虽然现在运动员受教育的机会在增多,足球的青训也在向欧美国家学习。 但是中国足球的名声已经臭了好多年了,依然很少有人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踢球。 还有人说朝鲜,历史上朝鲜在世界杯的表现是要比中国好但国足几乎是朝鲜队最大的克星。 成年国家队层面上国足谁都敢输但就是总赢朝鲜。 1966年世界杯也是属于足球职业化程度并不高的时候,朝鲜依靠举国体制能够杀进8强。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因为中国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很低,尽管我们都很喜欢看体育比赛。 民众对运动的热情我们不及日韩欧美,甚至还不如港澳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依然能在奥运会上拿到很多金牌,你不觉得奇怪吗?